- 寫實 |
- 抽象 |
- 肖像
- 風景 |
- 靜物 |
- 內畫
齊白石是一位深切懷有鄉土情結的藝術家,孜孜不倦地畫了很多蔬果題材,幾乎涵蓋了我們所熟知的所有蔬菜瓜果品類。在那么多水果題材作品序列中,嶺南的荔枝非常突出。
嶺南北枕逶迤五嶺,南臨浩瀚大海,是一方山川秀異、物產瑰奇的人間樂土,是一個“盧橘楊梅次第新”的水果世界。佳果,就是嶺南的象征與符號。據統計,嶺南水果品種有500多種。最近,嶺南美術界發起了一場名為“嶺南佳果”的創作與展示活動,聚合了80余位書畫名家,描繪了80余種嶺南水果,可以按圖索驥,感受嶺南風物的人文魅力。
這么多水果品類中,荔枝分布最廣、產量最多、質量最好、口碑最優。無論是蘇軾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,還是歐陽修的“五嶺麥秋殘,荔子初丹”,都使得荔枝盛名遠播,并升華為內蘊豐富的文化意象。
事實上,在嶺南本土美術史中,從來不缺描繪荔枝的丹青高手,比如居廉、居巢、高劍父、趙少昂、關山月等等,佳構層出不窮。而將視野放及整個中國美術史,荔枝畫愛好者更是不乏其人,比如吳昌碩、陳大羽、李苦禪等等,都有作品傳世。但要說起荔枝畫的第一品牌,無疑要數齊白石。說到他畫荔枝的起因,就必須提及他和嶺南的因緣。
從40歲起至47歲,齊白石從老家湖南湘潭先后出過遠門六次,徹底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。但齊白石有一本“自述”,回憶自己是“五出五歸”,學界也大多采用這一說法。但是,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先生則通過仔細考證與分析,得出“六出六歸”的結論,本文對郎氏結論給予認同。
對其畢生產生深遠影響的“六出六歸”中,齊白石就踏足南粵大地四次。據現有材料分析,縱觀齊白石四次來粵的經歷,由于他的聲名尚未到顯赫之時,游歷更多是一種個人及朋友間的行為,并沒有在更廣的藝術與公共領域引起廣泛效應。這就與1928年夏黃賓虹赴廣西講學,歸途經廣州時的盛況有了明顯區別。當年9月9日,廣東國畫研究會舉行盛大歡迎會,同時,黃賓虹還拜訪了高劍父等當地名流。但不管怎樣,齊白石四次來粵,注定成為其藝術人生中“行萬里路”的重要足跡,對其繪畫及詩文創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。
據齊白石自述,光緒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7月中旬,廣西提學使汪頌年約他游桂林。在桂林過了春節之后,齊白石打算回家,正想動身的時候,忽接其父親來信,說四弟純培和長子良元,從軍到了廣東,家里很不放心,叫他趕快去追尋。齊白石就取道梧州,到了廣州,住在祇園寺廟內,探得他們跟了朋友郭葆生,到欽州去了。齊白石打聽到確訊后,趕到了欽州。需要指出的是,欽州現在雖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,但在民國年間稱欽縣,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。到了秋天,齊白石跟葆生訂了后約,獨自回家鄉。這是齊白石第一次到廣東。
兩年之后的春節,齊白石動身赴約,首先坐轎到廣西梧州,再坐輪船,轉海道而往。到了欽州,葆生仍舊讓齊白石教如夫人學畫,兼給葆生代筆。住不多久后,齊白石隨同葆生到了廣東肇慶。游鼎湖山,觀飛泉潭;又往高要縣,游端溪,竭包公祠。獨特的嶺南自然與人文景觀,讓齊白石目不暇接,極大地開拓了其視野。
齊白石一行回到欽州后,正值荔枝上市,沿路他看到荔枝樹結著累累的荔枝,碧綠的葉子中間裹著紫紅色的果子,感覺非常好看,從此便把荔枝畫入了他的畫作中去。
在葆生的鼓勵下,齊白石三天里畫了七八幅荔枝圖,很快被搶購一空,他的荔枝畫遂轟動了欽州城。關于他與荔枝的趣事,齊白石介紹道,曾有人拿了許多荔枝來,專門來換他的畫作。由此,齊白石不禁感慨道:“這倒可算是一樁風雅的事”。還有一位歌女,齊白石曾捧過她的場,她則常常剝了荔枝肉給他吃。由此,齊白石做了一首紀事詩:“客里欽州舊夢癡,南門河上雨絲絲。此生再過應無分,纖手教儂剝荔枝。”齊白石的第二次廣東之行,就已經與荔枝結下了深切緣分。
一年之后,齊白石的好友羅醒吾在廣東提學使衙門任事,叫他到廣州去玩一玩。當年2月間,他動身到了廣州,本想小住幾天,再轉道去欽州,而羅醒吾則勸他多留些時日,他就在廣州住下,仍以賣畫刻印為生。
“那時廣州人看畫,喜的是‘四王’一派,求我畫的人很少。惟獨非常夸獎我的刀法,求我刻印的人,每天總有十來起。因此賣藝生涯,亦不落寞。”對于當時在廣州的賣藝情況,齊白石還算比較滿意。